炒粿條是粿條的一種煮食方法,通常特指乾炒,常見於廣東潮汕地區,和廣府話中的「干炒河」基本相同,又寫作炒貴刁,這也是流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美食。
由來
炒粿條是潮州人的小吃,於19世紀在星馬發揚光大,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美食,這也是檳城的代表美食之一。馬來語是根據福建話(或潮州話,大致相同)「炒果條」的音譯,稱為「Char Kway Teow」。而「粿條」則是指可當作主食的一種「扁平狀米粉條」。
作法
這道菜的作法是將粿條加入淡色或深色醬油、辣椒、白蝦、花蛤、豆芽菜、韭菜和蛋等佐料一起大火翻炒。 在華人社區中,傳統上是用豬油爆豬油渣來炒粿條,並用蕉葉或盤子盛裝。 有時還會加入香腸片和魚糕來增添風味。
各地差異
在檳城和吉隆坡的炒粿條略有不同,但公認最美味道地的是「檳城炒粿條」。檳城炒粿條所使用的粿條是比較幼細和長的;而吉隆坡人所使用的粿條則是比較類似沙河粉,是比較寬大的。但大抵都是以醬油、黑醬油、蠔油為主要醬料,嗜辣者還可以配上森巴辣椒醬,使炒粿條的味道在咸甜中帶點辣味。
炒粿條的佐料主要跳不出蝦仁、雞蛋、臘腸、綠豆芽、魚餅和韭菜這幾種。新加坡版的則還用了些許的甜醬油,同時蜆也是不能少的佐料。
資料來源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82%92%E7%B2%BF%E6%9D%A1 http://www.tourism.gov.my/zh-tw/hk/web-page/experiences/a-taste-of-malaysia/char-kway-teow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