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赫曼尼諾夫(Sergei Rachmaninov, 1873~1943)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、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。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,充滿激情、旋律優美,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。
生平 :
拉赫曼尼諾夫的家族是俄羅斯的貴族,父親擔任皇家禁衛隊的隊長,擁有分封領土。後來共產黨興起,農奴獲得解放,一家逐漸沒落,9歲時母親帶著他與父親分居,並遷往聖彼得堡。
他12歲即進入莫斯科音樂院,隨慈威雷夫(N.Zverev)學鋼琴、與塔尼約夫 (Taneiev)學理論、並與阿倫斯基(Arensky)學作曲,在校時就已經是風雲人物。
1892年,18歲的拉赫曼尼諾夫贏得大金勳章,以最優異的成績自莫斯科音樂院畢業。因為自我要求嚴格,所以拉赫曼尼諾夫比較無法忍受別人對他作品的批評。他的「第一號交響曲」作品發表會非常失敗,不僅樂評給予無情刻薄的評價,所有人都異口同聲對它交相責難,拉赫曼尼諾夫在這樣的打擊之下喪失自信,有三年的時間,他精神衰弱,無法寫出任何音符,他說:「我就像中風的人一樣,不知所措」。
拉赫曼尼諾夫後來在莫斯科,就診於心理名醫尼可萊.達爾。拉赫曼尼諾夫在1901年大病初癒,並且完成了他最受歡迎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重新拾回了創作的信心。
拉赫曼尼諾夫除作曲外,亦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,他於1904年擔任莫斯科大劇院(Bolshoi Theatre)的指揮。在俄國,他被譽為最傑出的歌劇指揮。1906年,由於俄國政治上的動盪(見「1905年俄國革命」),拉赫曼尼諾夫舉家離開俄國暫居義大利,後來再遷往德國德勒斯登,期間他編寫著名的《第二交響樂》,並於歐洲多國巡迴指揮。
1917年蘇維埃政權成立,拉赫曼尼諾夫在革命中失去了大筆的財富,共產黨對於藝術的檢查和管制,迫使他藉出國巡迴的機會,走上亡命之途,且終生未再重踏故土。
二十世紀初,拉赫曼尼諾夫以大鋼琴家、指揮家、作曲家的身分活躍於美國樂壇,晚年德高望重,許多知名演奏家,包括鋼琴家霍洛維茲、小提琴家密爾斯坦、以及大提琴家皮亞提高夫斯基,都崇拜,並以他為音樂權威。拉赫曼尼諾夫於1943年病逝於美國加州。
作品:
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以鋼琴為主,但是他也有為數頗多的管弦樂、室內樂以及聲樂作品。他的三首交響曲、管弦樂作品「鐘」、交響詩「死之島」、重現俄羅斯東正教合唱傳統的作品「晚禱」、以及大提琴奏鳴曲等等,都相當受歡迎,因此只稱他為鋼琴作曲家並不公平。
評價:
拉赫曼尼諾夫雖然是二十世紀的作曲家,可是他沿續的仍然是十九世紀由柴可夫斯基留下的浪漫傳統。根據密爾斯坦的說法,拉赫曼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,除了保有了蕭邦音樂中的浪漫元素、李斯特大鋼琴家的巨匠風範、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旋律是俄國式的,悲切、哀傷、優美而富於旋律,雖然可能有的時候稍嫌冗長,但卻是真摯情感的流露,聽他們的音樂,不能用貝多芬那種德國式的邏輯去要求或衡量。
延伸閱讀: http://www2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composer034.htm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e-classical.com.tw/activity/product/musicbox/music_Rach.cfm
Done彌撒曲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