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Appam一詞起源自南印度,來到馬西亞後,輾轉已從Appam蛻換成馬來化的Apom(阿榜糕)Apong Apam。同時也繁衍出多種變奏,如BalikManisTelur

 

作法

原始版本

在檳城大多數的南印度或Mamak餐廳裡,原版的Appam仍然相當流行。其作法是以小鐵鑊及煤氣爐烘製(傳統是用陶鍋和炭爐),做法是將麵糊倒入小鑊,然後徐徐傾轉以便將麵糊烙成外薄內厚的圓形一片,烘好後如同一個湯碗。

原始的Appam既無甜味也沒蛋香,只用米漿和椰漿摻合成麵糊,不放泡打粉僅用傳統方式添入白米飯自然發酵而成。上桌時一般上附送一小碗椰奶或咖哩作為沾醬,屬於南印度普羅大眾的經典早餐;如果顧客要求加蛋,也只是在烘製過程中於中央部份打入一枚雞蛋。

 

本地化版本

早期印度人來到新馬後,將原鄉Appam的無糖無蛋版本變化成為Apom。這種Apom會將蛋液,糖與麵糊一同摻合,做成簡單俐落不需蘸醬的版本,且烘好後不以碗狀呈現,而是左右往內摺起。由於 Apom加入甜味也摻合蛋液,所以又被稱為Apom ManisApom Manis Telur

早期小販多沿用南印度製作Appam的手法,用陶鍋及炭爐烘製,後來才改由小鐵鑊和煤氣爐替代。兩者口感大大不同。

口感上,傳統的Apom外薄內厚,即外緣香脆成餅,中間部份則柔軟如糕。而現在的Apom則講求薄脆口感,所以麵糊大可調稀少放,入鑊後將鑊徐徐傾轉以便麵糊平均分佈,如此一來才會烙得酥酥脆脆。

 

娘惹式Apom

這種南洋式的Apom與印度Appam並沒有直接關系。這是早年娘惹們從Apom Manis Telur(本土化Apom)中獲得靈感所製成的甜品。其同樣是摻入米漿、椰漿、雞蛋和糖,再加進些許椰絲調成麵糊,倒入通常九穴的圓盤銅模中烘烤,半熟時將香蕉片及玉米粒放在中間,烤成後取出再對折成半圓形即可。

 

相關閱讀: http://rasamalaysia.com/penang-apong-apom-balik/

         http://shiokhochiak.blogspot.tw/2010/01/feasting-in-penang-apong-guan.html
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got1mag.com/blogs/kimcherng.php/2009/10/16/apom .

         http://www.got1mag.com/blogs/kimcherng.php/2009/11/03/apom-manis

         http://rasamalaysia.com/penang-apong-apom-balik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iut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